來源:http://www.590269.com
上海機施是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企業之一,也是我國現代化大型機械施工的專業單位。主要擁有鋼結構、大市政和地下工程三大專業版塊,承擔超高層、大型場館、公共建筑、軌道交通、城市道路、高架立交、城市水務、綜合管廊、地下變電站、地下車庫、地下商業街等系列產品。
成立60年來,上海機施承擔了眾多上海市和國家的標志性建筑項目,在共和國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留下了無數現代工業和城市建設的杰作。
今天,我們就撰取部分經典之作,與大家共享!
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建成于1994年10月1日,其高達468米的塔身,位居當時同類建筑世界第三,亞洲第一。上海機施自1992年8月至1994年6月,歷時近三年時間,承擔了電視塔的斜筒體勁性鋼骨構架,大小鋼球體和天線鋼桅桿三部分的鋼結構安裝。
東方明珠電視塔鋼結構安裝,可用“高、重、懸、斜”四字來概括。即鋼結構安裝高度已超出一般起重機的性能范圍;天線桅桿重達450噸,非采用常規施工工藝能滿足安裝;上、下球體及太空倉均懸挑于直筒體外,上球體更是采用多層懸掛樓層,給施工憑添幾重風險;而斜筒體傾斜角達450至60°,縱覽以往建筑工程,結構傾斜度無出其右。
上海機施的建設者用一系列技術創新活動,圓滿完成電視塔鋼結構的安裝任務,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為企業在高聳結構施工領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研制特殊結構高空吊裝專用懸壁吊,完成上球體的安裝;采用天線鋼桅桿地面組裝和整體提升安裝工藝,將長118米,重450噸的天線鋼桅桿,安裝在350米的鋼筋混凝土單筒頂面上。
上海機施與同濟大學聯合研制的“鋼絞線懸掛承重,液壓千斤頂集群作業,計算機同步控制”整體提升安裝工藝,為我國高聳結構安裝打開了先河。
上海機施參與的“上海廣播電視塔施工工藝及設備的研究與應用”項目,榮獲199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0年上海地鐵1號線開工建設,1992年3月29日,公司承擔的第一條隧道工程,上海地鐵一號線人民廣場站~新閘路站~漢中路站兩個區間總長2163米隧道的盾構開始施工。
人民廣場站至新閘路站區間隧道位于繁華的市中心,是地鐵一號線全線地面情況最復雜的一個區間,穿越南京西路、鳳陽路等六條馬路,影響范圍內共有房屋124幢,9處地下構筑物,其中居民房屋65%以上均為石庫門式房子,房齡多在50~70年以上。沿線地下管線錯綜復雜,種類繁多,埋設年代較早,下水道為磚拱結構,磚塊已酥軟,為盾構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閘路站至漢中路站區間隧道要穿越蘇州河底及插有7—8米深的鋼筋混凝土方樁的堤岸,是上海地鐵一號線首次盾構機穿越河底的施工工程。
1994年9月20日隧道全線貫通。機施施工路段地表沉降嚴格控制在+1cm~-3cm之內,沿線無一處房屋墻面開裂,保證了道路的正常運行,絲毫沒有影響繁華商業的營業,也提高了企業的聲譽。同時標志著上海機施地鐵盾構施工業務和技術開發成功,從此上海機施進入了地鐵盾構施工領域。
工程榮獲上海市市政工程金獎和中國市政工程金杯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上海機施為拓展生產業務,對地下連續墻的施工工藝進行了應用性開發研究,并首次承接了上海軌道交通1號線陜西南路車站地下連續墻工程。
該工程位于淮海中路、茂名南路與陜西南路之間,車站全長218.82米,為地下兩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基坑支護和外墻采用地下連續墻,地下墻厚度為800毫米,墻深29.8米,整個車站共有153幅地下墻。
工程于1992年1月開工,同年7月完工。由于事先經過精心編制施工組織設計以及過程中精心施工,使周邊建筑和地下管線得到有效的保護。1993年,經工程質量檢驗,該工程地下連續施工質量和車站地下結構總體質量為優良,并獲得上海市工程質量白玉蘭獎。陜西南路車站地下連續墻工程的順利實施,邁開了我們公司地下墻施工業務堅實的第一步,也使這項工藝成為我公司的主要業務之一。
金茂大廈是上海著名的標志性建筑物,建成時為中國第一高樓。
大廈首次采用當時世界超高層鋼結構的最新設計和最新技術---外伸桁架結構。上海機施科技人員制定了科學合理的施工方案,分別將重1600噸、1400噸、1000噸的三道外伸桁架,分別安裝到100米、210米、340米的高空,其中29,856套高強螺栓穿孔率達到100%,安裝水平得到美國SOM設計等中外專家的一致肯定。
金茂大廈從1994年5月10日破土動工,1995年11月10日開始吊裝,1997年8月28日結構封頂,提前兩個月實現塔樓結構封頂。安裝高峰時創造了每月吊裝13層的速度。共計消耗高強度螺栓395,241副,電焊條52噸,剪力栓釘446,882枚,金屬壓型板233,791平方米,鋼結構總量達2萬噸。安裝主塔吊在320米高度經受了1997年11#強臺風(最大風速40米/秒)的嚴峻考驗,安然無恙。50米高的塔尖安裝在369米的高度采用雙機抬吊施工,從組裝到安裝到位僅用了14天時間,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和勞動強度。公司獨創的“3X定位測量法”使鋼結構工程的垂直精度達到了1/20000。
該工程獲得建筑工程最高榮譽“魯班獎”,其《超高層建筑施工技術研究—金茂大廈88層》科研課題獲得199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榮獲伊利諾斯世界建筑結構大獎。1999年容膺新中國50周年上海十大經典建筑金獎首獎。
九十年代初期,開發開放浦東,上海首座橫貫黃浦江的斜拉橋——南浦大橋,正式開建。上海機施承擔了浦西主引橋159根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曲線箱梁的安裝任務,這種形似香蕉,單體重達250噸的龐然大物,安裝高度達46米多,相當于16層樓高。即使采用當時國內最大的300噸履帶起重機雙機抬吊,也要突破常規,滿載起吊,防止重心外偏,失穩側翻等困難,如此大批量曲線箱梁吊裝,在橋梁結構安裝中沒有先例。
機施公司科技人員采用了“曲線箱梁就地預制,300噸履帶吊雙機換檔,高位負荷滿載吊運”的施工技術路線。自1990年7月31日~1991年3月4日,歷時121個日歷天,圓滿完成了安裝任務,比計劃提前了27天。
機施充分挖掘現有起重設備的吊裝能力,依靠完備的技術措施,從而確保了質量、安全,加快了施工進度,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城市大型橋梁預制曲線箱梁的吊裝開創了新的道路。其科研成果分別獲得上海市科技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楊浦大橋是當時蘇州河以北地區唯一的越江工程,在這個重大工程中,上海機施不僅承擔了大橋浦東主塔填芯鋼管樁樁基及基坑土方開挖工程,而且承擔了橫貫南北的浦東、浦西主、分引橋二標、三標、五標、六標、七標的橋面架設吊裝任務。在樁基施工工地上,上海機施創新采用60錘和80錘交替施打,實施了浦東主橋橋塔鋼管樁的沉樁,解決了大型樁機不足的矛盾,實現了按期完成工程的節點目標。
楊浦大橋西主引橋位于寧國路,全長近2公里,但施工場地寬度僅40米,而五標、六標最長的T型梁就有44.60米,最重達111噸,安裝高度達46米。在廠房林立、民房毗連的狹長地帶吊裝如此巨大的T型梁,似乎是“天方夜譚”。但,機施人創造性地讓現有設備揚長避短、變型組合,巧妙地組成了兩臺52米的自行式高架龍門吊,成為國內外吊機產品名錄中前所未有的吊裝設備!這不僅大大減少了工程設備的施工成本,而且通過成功實施,形成了一套優化、合理的施工工藝,為原有設備的利用、改造開創了新路。上海各大報紙還專門以頭版的顯要位置,贊譽這一組合是“富有創造意識的革新”,助力楊浦大橋超越了保持斜拉橋世界紀錄7年之久的加拿大安納西斯橋,登上了“斜拉橋王”的寶座。
上海機施的“楊浦大橋主引橋架橋工藝與設備研究與應用”的課題研究成果獲1994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其科研成果獲得了1995年全國技協兩項最高獎之一。
上海機施成立至今已經跨越了60個年輪,從企業發展的歷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建筑施工機械化到機械施工現代化的不斷演變。技術革新、技術開發、技術創新,鑄就了上海機施騰飛之路。
想要更深入了解上海機施60年發展歷程,就在BIC亞洲國際建筑工業化展覽會,鋼結構展示區。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