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秦明
文章來源 | 數字時氪(digital36kr)
近三年以來,建筑業伴隨著如BIM云平臺、AI輔助設計、工業化建筑、智慧建造、綠色節能、BIPV、房產稅、PPP、城市更新、新基建、建筑碳中和、REITs等熱詞,呈現一股數字化創變氣息。
與之息息相關的建筑科技,已悄無聲息地滲透到了行業的各個角落,由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VR/AR、BIM等技術理念驅動,落地房建、路橋、市政、交通、能源化工、水利核電等不同場景。
可以說,建筑每個環節不僅都是萬億級市場,也往往事關國計民生。
中國的基建能力與速度全球領先。根據國家統計數據,2020年全國建筑業總產值為26.4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7.2%,即使在疫情期間,體量也幾乎沒有受到影響。尤其是在“火神山速度”下,全民見證了3萬多平方米的體量,10天便可完工的奇跡。
但在全球建筑業數字化的浪潮里,中國建筑“數”度依然落后于發達國家。根據中國建筑行業協會統計,在2018年,我國建筑信息化占總產值的比例僅為0.08%,而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投入可達1%,投入比不到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根據麥肯錫、Gartner等數據,在整體數字化水平層面,中國房地產行業排名僅比農業稍高,而建筑業排名直接排行墊底。
建筑業數字化意義重大。人口紅利遞減、管理過程粗放、安全生產形式嚴峻、產業鏈參差不齊、缺乏有效的數據資產等都是建筑業必須直面的問題,數字化轉型也逐漸成為一條引導建筑業持續實現合規、避險、降本與增效的價值途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今天全行業對于建筑數字化和創新的關注。
根據36氪數字時氪研究團隊發布的《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價值指南》表示,行業要享受數字化紅利需要滿足四點要素:一是GDP占比高,利潤率低,產業鏈冗長;二是行業大體量玩家相對較多且成熟,市場集中度高;三是依賴網絡規模,有去中間化需求;四是政策、行政力量對行業影響較大。
一方面,未來10年,建筑業很可能通過使用數字化、科技產品、去中間化等手段,促進整個產業降本增效。
另一方面,創新仍是驅動這個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資本買單的重要方向。從資本市場來看,據天眼查數據統計,近10年,建筑業有資本運作且未IPO上市的企業達6836家,其中,2021年參與融資的企業達1046家,金額在千萬級以上的有232家,分布在生產制造、工程SaaS、軟硬件服務、裝修資管等多個領域。
因此,這個時間點,我們從產業鏈各環節角度出發,拆解分析了各細分行業的現狀格局,盤點了國內相應的代表性企業和新動態,希望為關注此賽道的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宏觀層面,建筑業產業鏈的上游是泛建材行業,涉及鋼鐵、水泥、玻璃等體量較大的市場,建設所需設備又涉及到工程機械,運行需要金融機構的支持,其下游為地產企業、政府及工程建設單位等。
從建筑全生命周期角度來看,建筑科技主要圍繞建材生產、設計建造及運維管理等環節展開,其中也包括各類軟硬件設備提供商,第三方技術平臺、供應鏈服務商等。相應的,我們拆解出市場中常見的幾類賽道與具體業務方向。
根據行業信息與公開報道,我們也初步歸納出78家建筑科技類的創業公司。總體來看,超80%的企業分布在C輪融資(不含C輪)之前,處于初創及發展期的階段,彼此定位在不同的細分賽道中,深耕相應的業務場景,下面也會分類談到。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醫療健康、芯片、網絡安全、商業航天、先進制造等領域的技術高度要求,建筑行業考量的角度更注重方案能實實在在解決建設過程的實際痛點。其次,創業者多半都是從業務出身,也透露著行業特有的氣息。
建筑科技部分企業
行業及細分賽道
在科學技術史上,創造發明的落地往往取決于材料技術的應用與突破。
所謂建材,主要是指土木與建筑工程材料,可分為結構材料、裝飾材料和某些專用材料,涉及水泥、砂石、鋼材、鋁材、石材,還有潔具、門窗、玻璃、特殊墻板、管材、涂料以及防水、保溫、絕熱等功能性材料。
據工信部、前瞻研究院數據統計,2019年,我國建材行業市場規模達10.4萬億元。2020年規?;ú钠髽I完成營收5.6萬億元,同比增長0.1%,整體效益穩中有升。其中,水泥行業營收9960億元,與疫情、地產縮水和煤價變化等因素有關,下降了2.2%。
水泥、鋼鐵作為其中的材料大戶,是近幾年數字化轉型的重點領域。其中,華新水泥、海螺水泥、洛陽中聯、南方水泥、天瑞水泥等不少傳統企業在與華為、中國電信、海康威視等一系列服務商的合作中,均在產線升級、質量控制、能源管理以及雙碳減排等方面持續升級。一個個智能攝像頭與傳感在線監測設備的應用,使得巡檢工人更加高效;破包、殘包通過視頻識別自動分揀;智能機器人也會自動進行計數裝車……
鋼鐵行業亦然,如寶武、沙鋼等企業也不斷從工業互聯網平臺、產線智能制造、企業管理信息化以及技術裝備產品自研等方面不斷轉型與突破。
從建筑形成角度出發,更多的是挖掘如在商砼、五金、鋼材、部品部件生產、裝修建材等環節中的創新企業。一方面這里面仍有著龐大的市場規模;另一方面,這些分支行業非常傳統,產業鏈涉及工廠、經銷商、個體戶,形成小而多的分布格局,供應鏈不完整,數字化程度底。
當然,建材市場中存在不少上市企業,它們分別在陶瓷、涂料、玻璃和功能材料上擁有較大的規模,主要是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屬于綜合性企業。在創新企業層面,當前75%以上的公司都是在近五年內成立的。由于上游材料易受下游市場需求影響,裝配式裝修技術這一鏈條上的創業公司居多,其次便是傳統門窗、幕墻、商砼、鋼筋等細分專業的創新者。
部分建材上市企業統計
可以明顯捕捉到,當前的突破方向是圍繞材料研發、產線生產優化與供應鏈管理三者進行。隨著雙碳政策的推進,研發新型節能材料、產線降碳優化,包括業務云化,跑通供應鏈,機會較多,包括光伏玻璃、絕熱材料也將成為新興鏈條。
邁思科技,2018年,專注于打造建筑業鋼材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數字化和產業鏈互聯平臺,目前集軟件開發、智能硬件研究及銷售服務于一體,為路橋、隧道、市政、房建工程提供鋼筋全流程解決方案,核心產品包括鋼筋智能加工生產管理平臺、項企一體化鋼筋數據管理平臺、鋼筋原材溯源管理及鋼筋貿易數字服務等。
信之威,2018年,智能商砼物聯網系統SaaS平臺服務商,聚焦整個混凝土生產運輸過程的全面管理,幫助商砼行業解決調度管控、級配優化、運輸調整,賬單交易和政府監管等問題。公司當前服務于單個企業的攪拌站、大型集團的商砼產品加工廠以及施工單位智慧工廠的場景建設。
筑峰科技,2017年,建筑幕墻數字化基礎設施,以“筑峰云筑”幕墻大數據平臺為基礎,以生產端材料之星和設計端設計之星軟件為數據載體,通過云端數據存儲和交換,實現材料方與設計方的數據互通,再引入施工端輕量化項目平臺,形成打通設計、施工、生產全鏈條閉環的產品線。未來也將建立材料采購平臺,切入數千億級的交易與金融服務市場,貫穿整個產業鏈。
中寓裝配,2018年,專業從事裝配式內裝部品部件的系統制造,重點聚焦建材及部品部件的研發、智能流水線的優化與大型制造基地的建立,已實現了產品大規模批量生產和供應,廣泛應用于公寓、酒店、商業空間、商品住宅等眾多領域。
萬華禾香板業,2017年,近期完成數億元戰略融資,無醛人造板的生產,已在全國建成8個生產基地,年產能230萬立方米,并將業務拓展至定制家居生態產業區的建設與運營。未來計劃整合“無醛添加刨花板”、“板材飾面”、 “智能定制家具”、“綠色工業化定制家裝”四大制造體系,在全國建設20個產業集群。
五和土木,2014年,主要產品為“可彎曲”混凝土,其豎向變形能力是普通砼的200倍,業務涉及建筑設計咨詢、加固技術服務、新材料銷售。工程案例涉及中小學校舍加固、危舊房改造、文物保護修繕、政府辦公樓和軍隊營房加固改造等項目,并成功解決國內首例唐墓壁畫整體搬遷技術難題。
華磷科技,2016年,開發生產以水泥、其他改性材料為原料的裝配式高強墻板及部品構件,年生產能力可達1000萬平方米,其產品因具有強度高、重量輕、耐火、耐侯、抗震、隔音等優異性能,被廣泛應用于建筑外墻、內墻,景觀,垂直綠化、市政道路/透水地面、裝配式圍墻、低層裝配式建筑等領域。
掌上輔材,2017年,家裝輔材一站式供應鏈平臺。上游鏈接品牌供應商,下游服務工長及裝修公司;中間環節通過新技術進行選品采買、物流倉儲、銷售售賣,搭建輔材產業鏈服務體系。未來嘗試突破輔材單一供應鏈,向主材、設計、獲單等方面延伸。
中裝速配,2019年,使用Costco模式做建材主材供應鏈的公司,旗下包括建材電商平臺"中裝商城"和在線營銷系統 、在線設計系統等SaaS工具,收入包含SaaS服務費和電商平臺的建材銷售收入。
小胖熊,2013年,專注于為裝修行業提供全品類輔材供應與配送的生活應用軟件,服務于房東、裝修隊長、裝修公司,主要提供裝修設計、輔材、主材等一站式建材采購、配送以及售后服務。
硬庫科技,2020年,專注于五金建材行業的產業互聯網平臺,以“為用戶更快找到合適的貨源”為切入點進入交易,平臺上線于2019年,運營一年以來,入住五金店家量已超過1萬家,月GMV已達數千萬,較今年年初增長10倍,保持月度約50%高速增長。
虹蟻科技,2018年,通過平臺鏈接門窗店和加工廠,賦能小B端客戶,搭建了定制門窗接單、上門測量、安裝、驗收、售后服務全環節的標準化體系。
公裝云,2016年,公共建筑裝修交易管理平臺,已打造了通用版項目管理工具“公裝寶APP”,提供成本、進度、收付款、簽證變更、出入庫、工作匯報、質量安全、審批、任務、結算等實用工具;原“投招標撮合平臺”轉型為自營建材供應鏈平臺,平臺積累了大量的材料商資源,為公裝企業提供建材。
網筑集團,2011年,泛建材供應鏈SaaS服務,旗下擁有綠城電商、屋牛電商、仟金頂三家公司,助力企業實現從上游原材料采購、生產、倉儲物流,到下游產品的分銷、銷售、安裝及售后等各環節的全程運作管理,優化產品的供應渠道。
建筑設計屬于智力密集型行業,“重人力、輕資本”,需要從上游吸引人才、采購軟硬件設備,向下游輸出設計或咨詢服務,如建筑設計、物理環境設計、結構與MEP設備設計。
當前,行業參與者眾多,各省市均有相應的設計院,基本形成以少數大型設計企業(包括國有、民營和外資)為主導,大量中小型設計企業為輔的市場競爭格局。業務經營模式主要分為專項設計、綜合設計、全過程工程咨詢和工程總承包等。
由于服務半徑與制度劃分因素,當前建筑設計行業集中度相對偏低。據住建部數據,長江證券整理,2018年建筑設計市場龍頭市占率僅5.8%左右,行業CR10僅25.8%。另外,2019年建筑設計收入總規模在1562億元左右,反映了建筑設計輕資產模式下的市場規模特點。
如今,建筑設計行業發展,與地產開發投資、創新技術兩方面強相關。一方面隨著開發投資告別爆發性增長,穩健成為常態,競爭逐漸激烈;另一方面,在裝配式建筑、BIM技術、綠色建筑、建筑智能化等創新技術和理念背景下,對于部分在技術實力、人才儲備、融資能力上存在劣勢的企業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可能性,市場將進一步引導行業洗牌重組。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作為建筑業的數據接口,改變了傳統CAD形式的點線面幾何信息存儲方式,拓寬了信息維度,為行業帶來了新的變革。
過去10年間,BIM技術在業內經歷了從大量排斥、引起爭議到不斷認可、遍地應用的階段。根據BIMBOX《2020年中國BIM草根報告》,目前已超90%的企業已了解或在使用BIM,其中超70%建立了BIM中心,BIM越來越已成為解決建筑領域復雜場景的必備技能。
雖然現階段設計院仍主要通過二維圖紙展現其設計產品,但有理由相信,隨著BIM相關標準與規范的推出,尤其是AI、AR/VR、云計算等帶來的革新將帶動新一代建筑設計方式。
現在,我們也能很明顯能感覺到,民建中的BIM創新應用已基本飽和,翻模只是過渡,現已走向2D/3D的融合階段,平臺化與BIM正向設計成為了大趨勢,基礎設施、CIM級工程價值點開始爆發。另外,傳統設計企業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的現象也逐漸褪去,行業內部資源逐漸彼此配置與流動。
需要提及的是,工業設計軟件是國內的短板領域之一。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民用建筑軟件以Revit為主,工業建筑軟件以Bentley和PDMS為主,鋼結構軟件以Tekla為主,相比之下,國內自主研發的軟件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如今,受中美摩擦帶來的影響,國產CAD/CAE市場既上世紀80、90年代后逐步又開始被重視起來。
關聯的上市公司有兩大類,一類是民營建筑設計企業,包含華陽國際、筑博設計、中衡設計、尤安設計、漢嘉設計;另一類是軟硬件提供商,如產業巨頭廣聯達,包括盈建科、品茗股份與恒鋒信息分別在數字建筑、結構設計、施工建造、智慧城市等信息化領域有獨特優勢。
創新企業也分別從各大場景推出相應的軟硬件設施,將工程經驗與固有規則轉化為設計語言,滿足要求的同時,又注重與用戶的交互體驗。
小庫科技,2016年,通過云端智能建筑信息模型及相應工具,為建筑設計端提供“智能設計云平臺”;為開發投資端提供“看地→定位→強排→測算→審查決策”AI解決方案;持續研發建筑產業AI應用產品系列,為產業鏈上下游提供AI解決方案。
品覽智造,2018年,為地產企業和設計院客戶提供AI設計服務,客戶可以通過上傳建筑方案圖紙自動生成并完善施工圖。公司采取按每建筑平方米向客戶收取服務費的付費模式,目前已完成了水暖電三個專業的住宅施工圖設計AI研發,總計與10家設計院簽約,同時有超過100家設計院正在測試及使用筑繪通產品。
構力科技,2017年,提供建筑行業專業軟件及集成應用解決方案,創造了PKPM、ABD等知名軟件品牌,其中PKPM結構設計軟件市場覆蓋度達95%以上。目前公司已形成PKPM BIM平臺,結構、裝配式、綠建、鋁模等建筑全產業鏈的集成應用系統。
魯班軟件,2001年,致力于BIM技術的研發和推廣,近年來專注打造企業級工程管理數字平臺(Luban Builder),以及可承載園區級或城市級的BIM、CIM開發者平臺(luban Motor),其工具級建模算量軟件裝機用戶量超過100萬。
斯維爾,2000年,提供BIM及綠色建筑咨詢服務、信息化解決方案,已形成涵蓋工程設計、工程造價、工程管理、智慧政務、智慧建造五大產品線。目前已在全國30多個省市地區成立了分公司或授權經銷商,核心業務是工程算量造價。
廣廈科技,1996年,專業從事建筑結構設計軟件研發,主要產品是基于Revit二次開發的廣廈建筑結構CAD系列軟件,已被全國超過萬家設計單位、科研單位、高等院校采用。
數巧科技,2016年,一家致力于開發國產自主的云端CAE仿真軟件和協同研發平臺的工業軟件公司。從研發在線CAE前后處理系統切入,逐漸推出一系列基于云原生B/S架構的CAE軟件產品。
嗡嗡科技,2015年,專注于裝配式建筑BIM軟件,通過在Revit平臺的二次開發,打通裝配式建筑工程的設計、施工、構配件生產、物流管理及后期運維等數據;在裝配式整個生命周期中提供用戶行為、虛擬大數據等衍生軟件服務,平臺管理應用服務等。
紅瓦科技,2015年,專注于BIM軟件開發,已基于Revit自主開發族庫大師、建模大師、協同大師系列產品,總裝機量超50萬,企業用戶近2萬家。合作客戶涵蓋大型房產公司、施工企業集團、設計院、工程咨詢企業、BIM咨詢服務公司及高等院校等。
建筑產品的建造過程涉及“人機料法環”的相互作用,環環相扣。要實現整個建筑業的數字化,人員、機械設備、原材料、工藝工法、相關環境法規等管理都需要縱向一體化打通。
在存量市場下,傳統施工企業正不斷采取數字化的手段去管控成本和風險。比如不同場景的SaaS平臺應用,基于BIM數據的可視化管理方案以及新技術帶來的工藝升級等,也包括建筑機器人、裝配式建筑與信息化、AI輔助質量監測等,工程建設的邊界不斷在擴大,“深度結合業務場景+技術跨界融合”成為了主流。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9年全國有5437萬建筑工人從業,貢獻了約7.5萬億勞務產值。然而,在勞務市場中,傳統的招工模式是包工頭從建筑公司獲取分包項目,再通過老鄉或熟人介紹來招募工人,經常出現招工方招不到人,而工人也長期找不工作的情況。
去年,住建部發文明確了要建立建筑工人管理服務信息平臺系統,并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實時數據共享,逐步實現建筑工人公司化、專業化管理。配合著《2020年建筑行業大數據分析報告》提到的數據,2020年中國施工企業中標項目數約為122萬個??梢?,政策導向與行業現狀下,規范化勞務市場成為一個切入點。
工程機械行業,上游主要是原材料和零部件廠商,如鋼材、液壓系統、軸承、輪胎等;中游是工程制造企業,如三一重工、柳工、中聯重科,提供挖掘機、起重機、推土機等產品;下游覆蓋了各類基建需求,涉及到中鐵、中交等企業。
根據智研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營業收入為7751億元,同比增長16%,市場規模未來將持續走高。同時,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統計資料,2020年工程機械行業挖掘機、汽車起重機、機動工業車輛產品銷售量分別達到327605、54176、800239臺,比上年分別增長39%、26.1%、31.5%,工程機械主要產品銷量創歷史新高。
然而,據了解,今年下半年房地產和基建投資都在大幅下行,新開工面積已經處于過去四年來的新低水平,未來與此相關的工程機械產業鏈也將受到一定的波動。
目前工業領域相比于消費領域,在平臺、交易模式、信用體系等方面存在嚴重滯后,很多可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技術和手段較少在工業領域展開應用,誕生了眾多產業數字化機會。如針對工程機械行業,第三方可切入開發設備管理系統,以及租賃平臺的搭建等……
吉工家,2014年,連接建筑公司、工頭、工人,進行勞務管理,幫助建筑工友更方便的找工作和記工記賬,幫助工程項目快速招工。2020年吉工家平臺上的工人記工金額超過400億元,預計2021年記工金額將超3000億以上。
墨斗科技,2018年,利用互聯網技術提高建筑業的勞務效率,產品從微信小程序端切入,由數據駕駛艙、勞務實名制管理、施工管理、工人教育、智慧工地等板塊組成,C端日活躍量達到6萬以上,目前已在海內外超萬個基建項目中應用。
智鶴科技,建筑行業物聯網服務商,旗下核心產品“機械指揮官”通過無線智能終端+SaaS軟件服務,對所有現場機械的進退場、施工、調度、結算全流程進行數字化管理,累計銷售已超10萬套,團隊目前150余人。
知和家,2019年,靈活用工經紀平臺商,垂直于藍領群體,致力于招聘網絡的搭建,連接企業級用工單位、勞務派遣公司以及勞務經紀人。疫情期間知和家完成了天使輪融資并搭建知小招app平臺。
工云,2018年,工程機械租賃服務提供商,為客戶提供起重吊裝、物流搬運、土方和路面施工、混凝土施工、動力等多種設備的專業化、一站式租賃服務。工云的租賃小程序目前擁有入駐商家數百家,使用時類似滴滴,平臺已覆蓋工程機械設備38個類別的170多個產品型號。
眾能聯合,2016年,從事工程設備服務的B2B企業,為客戶提供高空作業平臺、起重機、叉車等多品類工程設備租賃及物流等多產品一站式解決方案。目前公司業務覆蓋300多個地級市,建立了超過100個倉儲物流和服務保障中心,搭建了物流、服務、備件、集采等全鏈路線上交易閉環系統,累計服務客戶超過50000家。
三一筑工,2016年,工程裝備制造商,目前,三一混凝土機械穩居世界第一品牌,大噸位起重機械、履帶起重機械、樁工機械、掘進機械、港口機械穩居中國第一。在中國,三一建有長沙、北京、長三角三大產業集群,沈陽、新疆、珠海三大產業園區;在海外,三一建有印度、美國、德國、巴西四大研發制造基地,業務覆蓋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統計數據,2020年中國建筑業GDP占比為7.2%,建筑行業產值利潤率為3.3%,其中行業信息化率僅約為0.03%,有46.2%的建筑企業尚未實現流程自動化。
如果用三維笛卡爾坐標系描述建筑產業的話,X軸代表階段,如建材、設計、施工、裝修、運維,Y軸表示新技術或新概念,如BIM、機器人、VR/AR、云計算、大數據、5G、PC、工業化、光伏等,Z軸表示工程類型,如水利、核電、市政、房建、路橋、交通、園林、能源化工、巖土等。
X、Y、Z軸之間形成的交匯點均屬于不同的賽道,每個賽道也有對應的上下游關系,不同賽道的上下游之間有彼此聯系,形成了縱橫交錯的產業鏈。
36氪數字時氪表示,行業滿足以下四點最容易享受數字化紅利:其一,GDP占比高,利潤率低,產業鏈冗長;其二,行業大體量玩家相對較多且成熟,市場集中度高;其三,依賴網絡規模,有去中間化需求;其四,政策、行政力量對行業影響較大。未來十年,建筑業也將通過使用數字化、科技產品、去中間化等手段,促進整個產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中建、中鐵、中交及各省市建工企業將成為行業數字化重要的推動力量。從公司架構來看,集團層、子公司、項目部三級彼此之間或自身內部需要深度結合業務需求,融入新技術,優化定義建筑企業的項目信息化管理模式。從產業生態來看,對于上下游供應方,也需要通過業務協作,達到項目或產業鏈上的價值應用。
建筑業數字化有兩個主體,企業經營業務數字化與項目全過程管理數字化。創新企業主要從這兩個方向切入,如在企業經營管理層面,提供業務上云服務,通過業務數據的集成來幫助建筑企業控制成本、降低資金與稅務風險。在工程項目管理層面,從質量、進度、安全、成本進行管控,提供SaaS產品、平臺或技術服務。
明建云,2018年,為建筑工程企業項目管理提供“業務在線+數據智能”的OA系統,包含成本、合同、資金、發票、稅務等方面。公司產品集成在釘釘、微信等企業協作平臺中,通過標準化模塊降低服務成本與客單價,同時避開頭部客戶,服務于腰部建筑企業。目前已有幾十家客戶,復購率達到90%,預計在2021年底實現100家客戶的簽約與落地。
地厚云圖,2015年,工程產業互聯網SaaS。公司以單個工程建設項目為對象,采用標準化/非定制的SaaS平臺服務,通過智能建造平臺實現了“驗收過程行為數字化+歸檔表格數字化”一體化,為地產、施工、設計和監理公司提供項目級的移動端平臺服務。
青銅建服,2017年,建筑安全AI服務平臺,旗下有“青銅安全醫生”、“青銅培訓官”、“青銅智能安全帽”等安全產品八件套,覆蓋項目安全狀態診斷、現場安全培訓、人員動態管理、企業級內部培訓、設備管理監測等施工安全管理的全過程。此前平臺用戶已超過50萬,合作施工企業數百家,在線運行的項目達到數千個,遍布全國各地。
益企聯,2017年,工程建設領域企業云服務商,將傳統“表單+流程”模式改為“數據+模型”的驅動模式,把數據采集的陣地延伸到了下游,包含業主、材料的供貨商,分包的供應商,設備的供應商等,使交易環節、生產協作環節、收料供料環節在線上運行。
云建信,2015年,由廣聯達、清華控股共同投資,推出了4D Cloud PaaS平臺,圍繞著施工階段的各個需求,對各階段及各參與方進行自動、智能的管理和控制,在任何的時間點上,全過程的相關信息都可以去做提取、處理和應用。目前,重點拓展的商業化方向主要在地鐵、大基建及市政板塊等領域。
2021年,元宇宙元年,往前推便是數字孿生、VR、AR、CPS、CIM與BIM,底層都需要將現實世界的元素映射到虛擬數字世界中,動機是通過數字模型實現對物理世界的動態檢測與模擬仿真,完成價值收益。
可視化管理的要點是需要將二維或三維數據運轉起來。BIM模型作為建筑實體的數據載體, 用于在設計、施工和操作流程中創建和管理數據。
BIM行業上游是各類云平臺與軟件提供商,當前軟件層面嚴重依賴國際廠商,國產化率有待提升;中游是BIM建模、咨詢或培訓機構,主要提供BIM總體規劃及應用等相關服務;下游是具體的應用場景,結合實際工程,承接中上游帶來的數據價值。
工程領域的數字化轉型,重點之一是要將三維數據運轉起來,技術驅動力是三維圖形引擎。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談到,在技術上我國工業互聯網行業的很多裝備、軟件,不能自主可控,其一大原因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圖形引擎與國際水平有較大差距,是必須解決的“卡脖子”問題。
據了解,尤其在超大場景和精細化模型層面,國內已有的web端三維圖形引擎的承載能力與運行效率明顯不足,且對硬件的要求非常高,嚴重限制了精細的BIM模型數據應用于建設管理和運營維護階段。
更進一步,由BIM到CIM級別的范圍中,提升B/S架構的三維圖形引擎性能,滿足三維數據的快速更新和輕量化發布,平衡可視化效果和大數據處理之間的矛盾等,這些都是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廣聯達作為建筑數字化領域的龍頭企業,基于自主研發三維圖形引擎,在AEC領域具有較完整的產品線,涉及數字造價、數字施工、數字設計等領域。近10年來,外延并購成為公司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相繼收購了夢龍軟件、興安得力、芬蘭Progman、鴻業信息等,完善了在數字建筑產業鏈的布局。
從可視化應用場景看,傳統SaaS軟件大多從設計端或項目、企業級運維端管理場景切入,BIM數據在施工階段普遍斷層,施工BIM轉為運維BIM后,數據準確性差,難以滿足智慧運維建設需求,這也成為了一大痛點。
基于此,從國產引擎研發到BIM數據管理及其可視化服務成為眾多創業者選擇的方向。
秉匠科技,2017年,專注于三維圖形引擎和數字化智慧管理系統研發,致力于為工程、智慧城市等領域提供可視化管理綜合解決方案。公司圍繞自主研發的“黑洞”三維圖形引擎,打造了工程建設管理平臺等系列產品,并已在大型橋梁、市政道路、軌道交通、水利水電、民用建筑等項目中深入應用。
以見科技,2018年,致力于為建筑全生命周期提供基于BIM數據的可視化管理方案與智能軟件服務,核心是通過AR、AI等技術將BIM多維數據融入實景,提供基于BIM的施工階段數據協同、進度質量控制,以及運維階段可視化管理平臺及方案。截止2021年8月,公司已服務中國大陸與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頭部建筑與工程企業超過300個項目。
飛渡科技,2016年,專注提供三維全域數據服務的互聯網企業,致力于 BIM/GIS/CIM三維數字底板及高渲染可視化引擎等多種技術的自主研發,已完成了百余個數字孿生案例,包括城市級CIM、產業新城及園區、大型公共建筑、智慧市政、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領域。
光輝城市,2013年,建筑XR、數字孿生、數字空間技術提供商。其自主研發的建筑XR設計平臺Mars,已為國內國際超過1500家知名設計院、20萬設計師以及全國近400所建筑景觀高校提供軟件云服務,現在全國17個城市設有分支機構。
橢圓方程,2016年,聚焦BIM+loT技術應用,自主研發BIM輕量化核心引擎,相繼推出BIM智慧運維、數字建造、CIM系列產品,為客戶提供BIM全過程咨詢、智慧運維系統的咨詢、開發與實施服務。
葛蘭岱爾,2012年,主要為工程建筑行業、智慧城市/智慧園區、智能制造等領域提供GIS/BIM/3D輕量化核心技術支撐,已經為國內超過170家標桿客戶提供了相關技術服務。
畢美科技,2010年,產品包含BIM溝通寶、畢美云、畢美信息管理等互聯網產品,提供BIM專項咨詢及技術實施服務。公司目前已成為深圳及華南地區有品牌及影響力的專業BIM咨詢服務機構。
建筑機器人,屬于特種機器人的細分種類之一,在建筑全階段領域都有相應的應用。如設計階段的無人機勘測,建造階段的3D打印、砌磚及鋪設工序,運維階段的巡檢、清潔場景等,甚至是拆除階段的爆破機器人。由于機器人是工業制造的產物,相應一般較多應用在建筑建造與運維場景。
在整個產業鏈中,上游是核心零部件制造商,包括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與傳感器等,這些部件具有高技術壁壘,因此也占據了近61%的利潤;中游是建筑機器人本體制造商以及系統集成商,負責結構設計、部件組裝及銷售,機器人應用配套升級軟件等;下游是相應的終端應用領域,分布在裝配式建筑施工、裝修場景。
據頭豹研究院統計,從2016年至2018 年,中國建筑機器人行業市場規模(按銷售額計)由0.3億元增長至0.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 41.4%。未來五年,預測將以47.9%的年復合率持續增長,并于2023年達到4.5億元規模。
建筑機器人市場充滿挑戰與機遇。一方面,當前行業市場仍處于一片藍海,由于研發投入高,跨度時間長,大部分處在實驗室研發階段,下游滲透率極低;另一方面勞動力老齡化帶來的人工成本的增加,工程建設的高危性等都需要機器替代,工業化的建造方式對機器人應用也更加利好。
目前,中國建筑旗下子公司中建科技,以及北方創信分別在裝配式建筑、裝修領域開始布局機器人;新三板上市的特辰科技在機器人高空作業領域具有競爭力。同時,以碧桂園博智林機器人為代表的地產公司也在全產業鏈生態開始應用,多家開發商也陸續與科技公司合作研發,分別在3D打印、無人機領域布局。
鑒于上游本身屬于高端制造業,基本被巨頭壟斷,創業公司的定位大多是在中下游挖掘細分應用領域,一類是基于施工工序,研發多功能化機器人;一類定位在工廠,提供機器人軟硬件集成服務,并期望建立相應技術規則。
蔚建科技,2020年,專注于研發建筑類智能機器人。公司第一款產品是抹灰機器人,已累計實現數萬平方米的實地應用,預計2022年第二季度前落地,也推出了一款鋼筋機器人,用于建筑現場施工的鋼筋裁剪定型。目前產品均處于升級迭代的研發階段,創始人曾任職于日本發那科機器人研究所,專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十年之久。
帕梅艾爾,2015年,聚焦抹灰、石膏、膩子、噴涂、打磨等工作,其產品已在鄭州、南寧、南通、邯鄲、北京等地完成了20多萬平米施工。公司當前商業化以機器人租賃(智能建造觀摩會)、工地施工(承包工程)、大型建筑企業產品定制(合作開發)模式為主,未來將瞄準海外市場,針對不同國家的電壓、電器、環保、運輸、技術需求等進行定制化開發。
大界機器人,2016年,主要研究建筑機器人的控制系統、智能算法與人機交互的核心技術,專注于建筑工廠的機器人解決方案,通過輸出模塊化的建筑機器人軟硬件系統,輔助木材、鋼鋁材料、金屬板材、復合材料等傳統工廠完成數字化升級。目前大界機器人已持續服務近百家建筑工廠,逐步形成矩陣式的云工廠生產體系。
筑石科技,2019年,以建筑特種機器人研發和生產為主的高科技創業公司,致力于將機器人技術和建筑業有機結合,形成具有專業建筑功能的特種機器人。公司在研和生產混凝土地面施工和建筑測量兩大系列機器人產品,包括激光地面整平機、地面抹平機、地面抹光機和室內測量機器人等。
盈創建筑,2003年,建筑3D打印技術公司,主要業務為建筑部品部件的生產和制造,其中建筑相關部品部件3D打印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60%。
裝配式建筑通過在工廠生產關鍵構件,經現場總體裝配完成,分為裝配式混凝土、裝配式鋼結構和裝配式木結構三類建筑形式。目前裝配式或預制混凝土(Precast concrete,PC)建筑應用最廣,占總裝配式建筑面積的65%左右。
設計標準化、制造工廠化、施工機械化、管理現代化是裝配式產業的四大特點。相應的上游是原材料及設備供應商,中游以構件生產、裝配式設計施工及裝修為核心,下游是項目開發與物業管理。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2025年我國的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在10.54億平方米左右,隨著技術的發展,成本的降低,以每平方米造價1950元測算,2025年我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筑規模將達到兩萬億元。
在裝配式建筑行業中,作業方式由工地延伸至工廠,現澆施工演變為總體裝配。除了節點連接、構件設計、工藝工法等帶來的技術問題外,更多的是全產業鏈協作管理方式的改變。當前,從設計、制造、物流運輸到裝配施工階段,由于各專業獨立,銜接處又有外包商參與,缺乏完整的產業鏈,使得過程管理粗放、協作效率低且成本問題突出。
其次,就裝配式PC建筑市場而言,在需求側,設計師主要通過手工離線式拆分設計,設計效率落后且協同繁瑣周期長;在供給側,工廠生產仍以定制非標準件為核心, 本質上是將工地現澆變為工廠現澆,增加了物流、攤銷與管理等無效成本;在連接側,從設計到生產全流程少數據協同,信息斷裂連接。
對于鋼結構,其與傳統建筑相比具有強度高、自重輕、抗震性能好、節能環保等優點,廣泛應用于公共建筑、工業建筑及基建領域。根據中國建筑金屬協會公布的數據,2020年建筑鋼結構產量8138萬噸,同比增長8.14%,然而在建筑業總產值中占比3.07%,與發達國家30%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較大空間。據華創證券,鋼結構應用領域進一步擴張,預計未來十年CAGR近10%。
裝配式行業的主要上市公司包含遠大住工、中國建筑、鴻路鋼構、精工鋼構、東南網架等。其中,遠大住工自主研發了PC-CPS智能制造管理系統,覆蓋了PC業務的全流程。中國建筑擁有全自動智能預制工廠、智慧建造平臺,其子公司中建科技在全國投資建設了20多個現代化的裝配式產業基地。
披露的創新企業大都集中在PC建筑市場,分別從智能工廠、設計SaaS、新結構體系、節點連接技術切入,由單點向全局拓展業務。另外,在鄉村振興政策下,一部分企業定位在村鎮市場,想要通過中低層裝配式技術,改善農村面貌。
墨點狗,2016年,從布局大量智能工廠切入,致力于打造“管理+技術+平臺”的CPS工廠現場一體化解決方案。過去5年,公司研發了數字化工廠及數字化工地系統,積累了樣板工程數據,實現了單個智能工廠投資3000萬,回本周期為1.5年的目標,驗證了一體化精益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大樂裝,2020年,聚焦于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細分市場,通過研發SaaS裝配式設計軟件,助力建筑企業完成從平面圖到裝配式模型的AI輔助標準化設計工作,注重云平臺上的云數據流通,解決數據的離線問題,并通過自建分布式工廠及協同系統撬動產業供需鏈。當前的盈利來源于預制構件的銷售與裝配式設計及軟件服務。
矩陣住工,2016年,自主研發了“輕質混凝土結構復合墻”結構體系,定位在鄉村市場,進行設計、生產、運輸、施工的全鏈條服務。平臺主要使用類似賣車的4S店模式,客戶在接觸銷售之后,可以預約到工廠中看板材,并自由選擇房屋的外觀、樣式以及裝修特點等服務進行排列組合,每個可選擇的服務目前都有20種左右的模板。客戶可以選擇按照模板建造、也可以全定制。
途遠,2019年,定位在鄉村市場,致力于通過“黑科技智建+互聯網智營+鄉村振興智庫”進行全產業鏈整合。公司研發了Bolt PC預制混凝土裝配式建筑技術。途遠旗下包含民宿預訂平臺“趣悠悠”、電商平臺“途禮”。業務模式包含書屋、農莊、驛站、營地等。
安能綠建,2014年,工程建設服務提供商與綠色建筑節能解決方案商,產品涉及建筑節能技術、被動式超低建筑、裝配式建筑等,主要管理人員來自部隊的軍轉領袖。投資方包含國家開發銀行發展基金、國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金等。
君道住工,2015年,致力于成為集裝配式建筑研發設計、構件及配套產品生產、吊裝服務、裝配式內裝于一體的綠色智能裝配式建筑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已在華東、華中、西南等五大區域成立智能化制造基地以及配套工程公司,在全國建立了24個生產基地,產能設計達130萬m3,擁有PC構件生產流水線及自動化系統。
歲友空間,2017年,是一家低層裝配式建筑綜合服務商,專注于旅游行業快裝建筑產品和方案的綜合服務平臺。公司具有建筑產品的直接銷售和租賃、個性化設計定制,以及整個項目的EPC三類服務模式。
優美墅,2015年,從事建筑產業化研發設計、工業生產、產品銷售、現場裝配、技術與服務輸出、施工總承包的綜合裝配式建筑企業,研發出優美墅“小板掛柱”圍護結構體系,突破了傳統混凝土預制構件運輸半徑的局限。公司有華中(武漢)、 華南(??冢┡c華東(青島)三大生產基地,配備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線、集成模塊化房屋生產線、智能化冷彎薄壁型鋼生產線、鋼結構加工生產線及裝配式墻材生產線。
睿而維,2020年,專注于軌道交通運營安全和智慧維保服務,構建了“監測--診斷--維保”閉環的軌道結構智慧維保方案,適用于20萬公里存量的大鐵、高鐵、城鐵市場。當前產品與服務主要面向地鐵窄軌系統,未來2-3年后,逐步拓展到鐵路、高鐵等寬軌系統市場。
筑升科技,2015年,工程勘察安全維護公司,致力于全波場無損檢測技術,主要從事地下工程、土建工程等檢測、監測及評估,以及工程用儀器開發等業務,研發的PHALANX系統可精準探知排查路面地下10米可能存在的空洞缺陷情況,曾參與的項目包括南京地鐵站、無錫地下溶洞、新疆額河調水等。
裝修行業分為家裝與公裝,前者面向獨立業主,后者是企業與政府。產業鏈中包括主輔材供應體系、設計、施工三大部分。
據億歐智庫數據統計,2020年公裝、家裝市場總規模分別約為2.40、3.54萬億元,市場年總產值近6萬億元,占國內GDP的6%左右。然而縱觀整個裝修行業,市場處于極度分散狀態,一度維持著“大行業,小公司”的總體格局,呈現裝修單價高、信息不透明、消費低頻等現象,這與設計、施工高度非標準化密不可分。
一般流程是裝修公司對接設計師與工長給消費者,完成設計圖與組織工人施工。由于業主對輔材品牌感知較弱,一般決策人是工長,主材大部分由業主參與采購。
具體而言,根據險峰資本研究,設計&施工的產業鏈條為“設計師&工長+家裝公司→消費者”;輔材的產業鏈條為“輔材廠商→代理商→經銷商→建材城零售商→工長”;主材的產業鏈條為“主材廠商→代理商→經銷商→建材城零售商/專賣店→消費者”。
近三年,有不少企業切入到裝配式公裝市場。究其原因,一是如商業連鎖、快捷酒店、品牌租賃公寓等對裝修時間短有明確的需求,工業化智能制造、現場裝配為裝修節約大量的時間;二是節能環保,如國家九部委推動的裝配式建筑、政府主導的大型工程均需要引入裝配式裝修來滿足裝配率、節能環保等相應指標;三是成本優勢,未來幾年,裝配式內裝成本將低于傳統裝修的10%,整個裝配式市場將全面爆發,提前布局是關鍵。
當前在供應鏈層面也存在較大的痛點。一方面不少參與者無法描述企業內部轉型的具體需求,市場中也缺少全鏈路明確的數字化應用通道;另一方面大部分企業在設計方案、深化排版、精準算量等環節上面臨供應鏈數據流轉的需求,市場中很少有相應匹配的裝配式裝修軟件技術方案。
就上市企業而言,金螳螂、亞廈股份、全筑科技均在工業化裝修市場布局,涉及部品部件體系、技術平臺研發,產業基地建立等。創新企業也在裝修設計、產業協同管理及新技術裝修層面進行業務拓展。
酷家樂,2011年,家裝設計SaaS服務提供商,公司平臺擁有覆蓋全國90%的戶型庫,總注冊用戶2500萬,其中設計師用戶達800萬。目前公司通過設計能力聚焦生態構建,已聚合200多家生態合作方,涉及20多個細分行業,包括設計管理一體化、前后端對接、智慧樓宇管理、門店新零售、VR互動、房產中介等100多種數字化解決方案,為大家居企業提供了數字服務。
三維家,2013年,家居產業互聯網平臺,聚焦家居行業全鏈路數字化,設計端推出3D家居云設計系統,制造端研發3D家居云制造系統與數控系統,實現產品從圖紙到制造的精準對接。在營銷端,開發了“家居設計師軟裝選貨平臺”,鏈接線上線下和供銷端,實現工廠直銷、設計帶貨、3D消費體驗。
智佩店裝,2020年,深耕連鎖店裝的數字化店裝供應鏈平臺,以“設計+裝管”SaaS云系統為切入點,廣泛鏈接價值鏈中的合作伙伴,核心是建立一站式采購平臺,去中間商,讓利給客戶端與交付端,打通產業鏈。目前有四家子公司,兩家負責小規模餐飲行業品牌方拓展,兩家負責奢侈品等高端市場拓展。
秒象科技,2020年,裝配式裝修數字化服務平臺,主要面向家居、公裝、地產等領域,提供在線設計、在線拆單、渲染出圖、一鍵派工、項目管控、項目協同等場景解決方案及全流程SaaS軟件服務,同時建立裝配式裝修用工服務平臺,鏈接產業工人,向社會提供專業勞動力共享。
唐吉訶德,2016年,連鎖商業空間數字整裝平臺,圍繞著室內精裝工程全生命周期,提供設計、施工、運維一站式的數字整裝交付服務,其BIM系統能夠自動生成設計方案、三維施工圖紙、預算清單、進度計劃、勞動力計劃、材料清單、采購計劃、工藝工法及運維模型數據。公司采用滴滴式的平臺派單模式,施工隊和材料商需入駐唐吉訶德數字整裝平臺,目前已鏈接了100+連鎖品牌、700+A級工隊、3000+一級材料供應商、行業數據庫達到了300W+。
魯班到家,2015年,大家居安裝及維修一站式服務平臺,專注于安裝/維修的最后一公里服務。魯班到家平臺連接多端用戶,包括平臺運營方、大家居企業、接單師傅、終端消費者等。過去三年訂單量年復合增速超400%,全國超180萬師傅,遍布600個城市,現已在該賽道綜合品類平臺服務商中增長最快、規模最大。
好好住,2015年,是一個面向C端用戶的垂直家居內容社區,旗下產品包括好好住移動應用(平臺)、好好住指南(新媒體)。公司通過家居家裝消費決策app,聯結中國新銳消費者、消費品牌與裝修設計服務,構建通暢的消費者體驗與商業閉環。截止去年數據,有 2000 萬注冊用戶,月活用戶在 400 萬左右。
過家家,2014年,以精裝修為切入口的垂直型互聯網生態平臺,提供高標準的精裝服務和軟裝產品;目前與國內央企、國企、上市地產公司合作,自2014年底成立至現在,在全國已經成立了5家分公司,包括太原、西安、重慶等。未來五年,公司將在全國的省會城市均成立過家+分公司。
inDeco領筑智造,2016年,以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裝修產業鏈,提供從空間設計、材料搭配、產品選型到施工工藝管控的一站式裝修服務,已實現了諸如商務系統、工程管理系統、供應鏈系統、成本系統等業務流程全面線上化。inDeco在2021年前8月共簽約258個項目,涉及辦公空間和連鎖商業兩大領域。
變形積木,2018年,一家以研發驅動,從設計、配件生產到安裝一體化,通過數據整合全產業鏈,降低傳統裝修中對輔材、人工的依賴,實現裝修標準化的科技公司。近期,公司與張家港合作投資10億元建設長三角基地,包含智慧工廠、研發中心與數智化B2B2C產業云平臺,下一步,公司將向SaaS賦能城市服務商轉型。
連美科技,2016年,連鎖商業空間裝修服務商,基于BIM技術研發了DIM+數字化裝修系統,能夠平均減少 90% 的返工,縮短 30% 的工期,節省 30% 的成本。連美聚焦零售、新餐飲、醫療、教育等行業內的頭部品牌,為門店提供線下開店咨詢、門店裝修、營銷推廣等服務,為垂直連鎖行業例如健身房、美容院、早教中心等企業級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小馬快裝,2011年,定位在進入長租公寓裝修市場,通過運用新材料和升級工藝來打造內裝工業化產品,已與安歆公寓、寓居公寓、旭輝地產等 20 多家品牌公寓,以及 V+SPACE 國際青年社區等科創空間達成合作。
和能人居,2012年,具有全屋裝配式裝修技術與部品體系,目前已形成了滿足全屋裝配式裝修的12大系統,完成了裝配式裝修全產業鏈布局,截止2020年底,和能裝配式裝修技術已實際應用于近10萬套裝配式裝修住房以及10萬平米公共建筑。
維石住工,2017年,整體衛浴和裝配式內裝服務商,區別于傳統整體衛浴固定尺寸、單一選擇,公司利用專利柔性制造技術,實現空間和功能的定制化。
亦我科技,2014年,VR技術供應商,通過自研AI算法,應用于機器視覺領域融合成VR+AI技術,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3D場景建模技術,旗下品牌“123看房”提供了一系列房產SaaS應用,已實現安居客、我愛我家、中原集團、碧桂園等國內頭部房產平臺及企業上千萬套VR房源的上線。
建筑后期屬于空間運營與服務行業,包括住宅物管、公建商寫物管與城市服務,分別針對居民、企事業單位及地方政府提供服務。
產業鏈上游負責物業資源供應,包括建筑材料、通信及軟件服務供應;中游主要是地產開發商關聯的物業公司,負責物業綜合管理,如維修、保潔、停車管理、社區增值服務等;下游服務對象是具體業主或租戶。
據中指研究院資料顯示,2021年物業管理逐漸轉為結合云計算、AI、大數據、AIOT、5G等的智能化建設工作,如碧桂園服務與阿里云圍繞智慧物業管理、數字社區等方面合作,第一期10萬人上線釘釘,統一企業通訊錄、智能填表、服務窗等,實現高效協作辦公。仲量聯行研究報告也提到,未來辦公與資產管理成為房地產科技企業服務的兩個趨勢。
圍繞未來辦公,不斷出現新的創新模式探索。比如企業根據客戶的定制需求匹配合適的靈活辦公空間,同時提供簡化流程的租賃管理軟件;重塑空間功能布局和設施設備進一步滿足協作需求;將空間利用率量化并通過數據分析與決策實現設施設備的自動化管理。
圍繞著資產管理,不動產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分析帶來了資產升級空間。由于傳統物業和地產行業的數字化改造仍存在軟硬件不連通、信息孤島、成本高、效率低等行業痛點,這也成為了眾多創新企業切入的方向之一。
希遇科技,2017年,聚焦地產資產管理,研發了DOMES不動產數字化管理系統,服務于商業樓宇、各類園區、聯合辦公空間等業態,構建了智能門禁、智能通行、智能會議室、智能照明、智能安防、智能節能等場景,為商業地產資產證券化提供系統支撐。
愛物管,2017年,一家數字化物業管理服務商,為客戶提供包括標準建模、服務可視化、智能自動計薪、AI運營優化等,并接受客戶通過數字化咨詢、專項分包、全管委托等多種付費模式。目前公司積累了近百套覆蓋所有工種的服務標準數據。
登科云,2020年,專注于商辦地產科技數字化SaaS服務商。公司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商辦招商營銷管理+空間資產運營管理+租客運營服務體系”,為商辦地產提供集資產管理、招商去化工具、樓宇信息可視化、資產風險預警、企業服務為一體的解決方案。
匠人科技,2015年,商業地產數字化服務商,主要產品是樓宇管理SaaS——CREAMS平臺,已在全國覆蓋了22個城市,超 16000 幢樓宇,管理面積超2億平米。目前也推出了招商客戶畫像系統、獲客工具與大數據平臺,打造商業地產全生態數字化基礎設施。
樂軟云,2006年,專注物業和不動產行業管理數字化。公司通過為用戶提供物業管理平臺、商辦資管平臺、商業資管平臺、項目全生命周期、員工全生命周期、預算合同查驗一體化、云學院、智慧社區、智慧園區等平臺。投資方為睿嘉資產和明略科技集團。
思控電氣,2008年,為客戶提供建筑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統和現場施工服務等解決方案。公司由一批在智能化、暖通、能源管理行業內具有多年設計、施工、管理經驗的科技人員匯聚而成,具備智能樓宇弱電系統、能源管理軟件平臺、自動化系統設計、施工的能力。
可能的新賽道與新方向
建筑碳中和是未來20-40年將持續談論的話題。某種意義上來說,建筑碳中和決定碳中和目標的成敗。從全球來看,建筑行業貢獻了碳排放總量的40%。其中,在2018年,國內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占比達到51.3%。根據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高瓴產業與創新研究院指出,建筑部門或成為中國最晚實現碳中和的主要部門。
從路徑來看,建筑碳中和分三個層面,一是零耗能建筑,通過節能減排、負碳技術減低進而抵消運營排放;二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為零,分析每個階段的碳足跡與低效方法;三是建筑的各個企業或組織實現生產和經營碳中和的過程。正如續翼建筑科技《建筑碳中和白皮書》提到。
這里面的機遇,一方面裝配式建筑、鋼結構產業都是碳減排下的趨勢;另一方面新材料、新能源背景下的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賽道,作為實現綠色建筑的重要途徑之一,其藍海市場有待開拓。
不同于BAPV是簡單地將光伏系統附著在建筑上,BIPV光伏建筑強調的是系統集成,與建筑設計、施工和安裝高度結合,在觀賞性、安全性、環保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BIPV產業鏈上游主要生產光伏組件;中游是系統集成商,涉及屋面、幕墻、遮陽板等應用形式。據廣發證券數據,隨著光伏產業規模的壯大,我國BIPV年增的潛在市場空間最高可達9000億元。光伏玻璃、幕墻、鋼結構及防水等建材和設計施工環節的供應商將參與其中。
鋼結構企業如東南網架提出“EPC+BIPV”戰略轉型,出資1.5億與福斯特合資開發光伏發電市場;建材類公司如東方雨虹與信義電源共同研發光伏屋面一體化產品;建筑設計公司如啟迪設計研發屋頂光伏小電站;幕墻結構公司如瑞和股份、維業股份業不斷布局光伏幕墻領域。
圍繞著光伏建筑產品技術研發、新一代設計施工、以及行業全過程碳評估、碳監測將成為創新企業切入的若干方向之一。如晶大新能源研發BIPV支架產品,解決分布式光伏項目漏水痛點;水木清碳建立一套從原始數據到排放數據的碳核算模型,覆蓋了多領域的碳排放監測服務。
目前,城市更新作為一項跨學科、多方參與、全生命周期的系統性開發工程,也是一大熱點。建筑科技的發展,將城市的建筑單體與基礎設施均演化為由建材構成的實體空間和由代碼構成的數字空間兩部分,在各類技術與不同領域管理理論的加持下,包括金融證券市場,數字空間的價值將進一步被放大。
得益于數字孿生、CIM、BIM、云大物移智等科技發展,城市的智慧運營、智慧管理、智慧服務成為了推動城市更新的重要力量。
建筑科技將加速城市資產數字化,其數字化延伸的價值也將持續與城市更新接軌融合。
本文作者 秦明(根據文章標注的信息),首發于公眾號“數字時氪”(ID:south_36kr),36氪旗下官方賬號。記錄中國產業故事,推動全球數智發展。
2022年5月25-27日
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虹橋)
以賦能建筑工業化,助力產業升級為己任。
深耕業內十余年,
積累了豐富的行業資源及營銷渠道,
深諳品牌推廣之道。
可基于企業品牌定位、營銷痛點及市場投入
提供線上、線下;
展位、論壇、考察/觀摩會、圓桌沙龍、
大咖專訪等全案策劃服務。
歡迎聯系我們
項目管理
王曉萍 女士
139 1780 0620
展位預定/全案策劃
沈華 先生
138 1642 2106
陳玲 女士
187 0192 3343
市場及媒體合作
李思雨 女士
021 6195 3528
安笑澎 女士
021 6195 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