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業集團是一家以建筑工業化為協同平臺,在地產開發、施工總包、PC制造、PC產線裝備制造、工業化建筑研發服務和設計咨詢等縱深產業鏈上進行多元化布局的綜合性集團。寶業上海的未來定位和愿景是成為“科技建筑創新集成者、建筑科技綜合服務商”,目前業務涵蓋房地產開發、工程總承包、建筑工業化綜合科研服務三大核心領域。寶業是中國企業500強,當之無愧的建筑工業化行業龍頭。今天BIC展會小編有幸采訪到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寶業集團上海公司總經理夏鋒,為我們分享寶業的成長與發展以及疫情之下,寶業是怎么把握危和機的。
本期專訪人物:夏鋒
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寶業集團上海公司總經理
Q&A BIC獨家問答
“一定要做到解決客戶的問題和痛點,滿足客戶的需求。”
BIC展會小編:
最近看到寶業上海的經營動態,去年9月至今陸續拿到上海青浦萬達茂旁邊的住宅用地、蘇州相城區產業用地、青浦PC基地升級為“寶業上海建筑科技產業園”后,也拿到了產權;上??偝邪聵I部中標金地集團旗下徐匯區城市綜合體既有建筑改造項目;上海金山美麗鄉村方面正在建設“全生命周期PC示范樓”,也是7個試點之一等等。從經營看,上海公司已形成一個區域科創中心、兩大事業部(地產開發事業部、總承包事業部)、五大建筑科技產業園(上海青浦、上海浦東、徐州沛縣、徐州睢寧、蘇州相城)的全新架構。2020年迅速轉型為“科技建筑創新集成者、建筑科技綜合服務商“的全新定位,您怎么看這樣的轉變?
夏總:
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我們確實在上海和江蘇實現了較好的“破局”和“布局”。上海青浦新地塊定位是全新的住宅商業新型綜合體,必成未來地產和裝配式行業的跨界新標桿;蘇州產業用地的定位是綠色建筑科技產業園;上海金山美麗鄉村示范樓用的是混凝土剪力墻結構,輕鋼也可以做,但把混凝土剪力墻用到美麗鄉村,首創意義很大。這是根據客戶的需求,加上我們選擇合適的產品體系。疫情之下,特別重要的一點,一定要做到解決客戶的問題和痛點,滿足客戶的需求。幫助客戶提升建筑品質、生活質量,建筑工業化所包含的結構、內裝、外圍護、機電等各個系統模塊在項目中系統體現、系統連接,這就是行業的真正價值。 建筑不是狹義的土建施工,鋼筋混凝土和腳手架。建筑產業涵蓋很多,包括機電、智能化、內裝、節能保溫、系統門窗幕墻等方方面面,涵蓋的產業鏈非常廣。這個產業鏈基本上在我們國內,不是全部全球化配置,產業循環上有保障,不受國外技術限制和影響,不怕科技脫鉤和供應鏈卡脖子。從建筑層面講,有體量和規模非常大,如城市的、新建的、更新的,也有規模小的,如城鎮的、鄉村的、景區的、配套的,只要是人集中活動的地方都需要建筑。我們也是在服務不同建筑類型的產品過程中不斷積累,整合我們自身優勢和客戶需求,研發出匹配不同需求、不同建筑的解決方案,進而形成目前地產開發、EPC施工總承包、工業化建筑研發及生產整體業務架構。
“你能快速適應、你能比別人更高效開展工作,也就是體現你競爭力的時候。”
BIC展會小編:
疫情爆發到現在有3個月,您認為此次疫情從爆發之初到現階段,建筑工業化行業在哪些方面受到新的沖擊?對企業或整個建筑行業會有哪些影響?
夏總:
沖擊肯定有,有影響,但也不是說沖擊多么巨大。因為疫情不是人為可控的,對每個個體、每個企業甚至是整個社會、政府都有影響,只能說我們去適應這個變化。要求環境去適應個體和組織是不現實的。對我們的影響不如餐飲、航空、旅游行業那么嚴重。因為我們建筑這個產業鏈比較長,不是說一下子停下來就不動了。我覺得,珍惜目前的現狀,不要讓自己處于放空狀態。做一些目前可以開展的事情。可能出差出不了,仍然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和伙伴、客戶、產業鏈相關方、行業主管部門保持溝通交流;仍然可以做一些研發、創新工作,甚至是探討未來新的盈利模式。還可以做一些平常忙于跑市場、跑業務靜不下心來的內部整理、內部探討的頭腦風暴。甚至還可以抓一抓生產經營管理中的遺留問題。這些都是為疫情過去、恢復正常之后,你能快速適應、你能比別人更高效開展工作,也就是體現你競爭力的時候。就好比后面要去馬拉松,前面先把熱身熱好。不要鳴槍了之后,身體還是冰冷的,忽然要加速跑,節奏不對也跑不出好成績,就是這么個道理。
“經過此次疫情,能清楚地看到未來國內的建筑工業化大有可為。”
BIC展會小編:
建筑工業化在此次疫情中展現出新的生命力與競爭力,您在工作中和客戶、政府主管部門交流溝通的時候有沒有這種感受?
夏總:
感受還是很明顯的,疫情之下,更能真正體現出建筑工業化的優勢。我們寶業湖北公司承建了兩個方艙醫院;總部紹興的寶業建設承擔了紹興的臨時隔離點的建設。建設過程中正好又是疫情又是春節,大量勞動力、原材料緊缺,時間周期緊、任務重。這些要求和背景下建筑工業化優勢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就很明顯了。一方面是產品、部品部件成熟配套的程度,另一方面是我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建筑工業化思維?,F在可能大家都比較關注建筑工業化的生產,但建筑工業化的管理、管理思維這一塊一直比較欠缺。這要和研發、工藝、材料、機械裝備、施工裝備、甚至運維都要關聯起來。疫情對建筑工業化是一次機會,當前行業呈現出來的建筑工業化水平還是比較低的。比如雷神山、火神山的建設,再隨后我們看到美國、法國、歐洲其他國家展示出的快裝、快速集成的產品還是和我們有很大的區別。我們是滿足基本的遮風避雨隔離功能,很多方面還比較粗糙。而歐洲的技術比我們先進一些。不是純粹集裝箱方式,還有許多其他材料,比如充氣膜的應用等。手段方面我們還不夠豐富,產品的產業鏈和機電、專業裝備之間的結合方面,還不夠成熟,材料再回收、可循環利用方面等還不夠。經過此次疫情,能清楚地看到未來國內的建筑工業化大有可為。
“我們是以產品思維來經營管理我們所有的技術和服務資源。”
BIC展會小編:
剛剛您提到傳統我們建筑工業化可能大家都比較關注PC預制混凝土制作生產。今年我們11月上海BIC展會主題是“數字驅動·工業互聯”,就是信息化賦能工業化。我們發現很多行業內大企業開始從事工業互聯網,整合供應鏈。寶業在數據管理、工業互聯網方面有沒有什么想法?是自主研發還是合作?
夏總:
我們很早就在做,從起步就強調信息化管理,把建筑信息數據運用到生產經營過程中,但并不過多去宣傳。在生產預制構件的環節上我們使用德國的數據傳遞系統,從設計、深化到生產制造全信息化管理,體現建筑工業化的兩個特征:機械化和信息化。信息化這塊不需要人為地統計、傳遞、下單、分配,全部都是在平臺上實現。所有項目、產能、銷售、配送、構件在項目工地上的狀態管理這塊是我們研發的重點。
國外的這套信息化系統搬過來,未必服國內的水土。因為它的流程、產業鏈資源、背后企業從業人員的素養,都不一樣。每家企業都有自己傳統的模式在,如果都按照一個套路并不適合。這也是后來我們選擇自己研發的原因。
BIC展會小編:
對外會去輸出這套系統嗎?
夏總:
不會。只會服務自己集團內部的建設需求。第一,因為我們做這套系統的出發點是賦能自己的業務。每家企業有不同之處,不是大家都用一個模板。第二,我們不做這方面的業務,因為會涉及大量精力投入,我們只是通過投資這些研發促動自己建筑工業化系統化運營,提效提質、降低成本。
BIC展會小編:
和其他業內企業的合作是以雙面疊合剪力墻結構體系輸出為主嗎?
夏總:
我們有合資公司(編者注:德國索瑪Sommer與浙江寶業2018年在紹興成立的合資公司:浙江寶瑪裝配式建筑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專門做雙面疊合剪力墻結構體系的裝備,把進口裝備國產化。以我們過往經驗來講,沒必要完全進口。我們能為這個行業在先進裝備方面節省很多費用,享受德國甚至全球同步的機械裝備水平,這也是為國內的先進制造業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
BIC展會小編:
寶業應該也不是把機械裝備作為核心業務,那寶業的核心業務模式能否簡單介紹一下。
夏總:
寶業最大的優勢是寶業自己拿地、自己投資,自己把這些成熟的技術體系系統化地應用在項目上,得到求證,再復制到我們其他的業務項目上。我們不是簡單聚焦在結構體系、PC構件、疊合體系這些半成品上,而是聚焦在最后的整個建筑產品上,所以我們有一個鮮明的定位:“科技建筑創新集成者、建筑科技綜合服務商”。前一個是指創新的地產開發模式(簡稱“新開發”),后一個是創新的營造服務模式(簡稱“新營造”),我們是以產品思維來經營管理我們所有的技術和服務資源。因為每一個建筑都是個性化的、可定制的,沒有辦法像其他工業企業一樣統一一個標準。我們每一個建筑、每一個業主、甚至每個項目里的每一幢樓都是個性的,都有不同的訴求。有的業主關注在成本方面、有的關注在質量方面、有的關注在進度方面。如何圍繞客戶或者業主的需求,通過我們的綜合開發及服務能力去幫業主解決核心問題,替他們創造真正價值,這是我們所有經營的聚焦點,而不是拿著碎片化的技術或產品讓業主、讓客戶來接受、來買單。
“我們現在要求在戰略規劃、經營聚焦、業務路線、產品企劃上要花更多的精力。”
BIC展會小編:
整個建筑行業現在都逐步復工復產了,寶業的復工復產率達到多少比例?有哪些寶貴經驗與我們分享?
夏總:
復工復產率方面,我們上海是100%,江蘇徐州85%左右,和當地要求有關系。經驗是:現在不要讓自己停下來、冷下來。
第一,這次疫情對大家的啟示是要有所保留。保持企業的健康,不要透支。包括現金流、團隊的穩定性。要有足夠的抗風險的能力,面臨機遇的時候要抓得住。危機危機,危和機共存?,F在有大量的項目、政府也在不斷地推地,這個時候,假如沒有準備,這些機遇就離你而去,跟你無緣了。
第二,要強健體魄、增加免疫力。說到底就是讓這個企業更健康。我們這段時間也在不斷調整、不斷總結、不斷復盤,組織更融合、更融洽,戰略和目標更加清晰,產品設計和企劃邏輯更加厚重,我們的技術和經營有效協同起來了。現在讓我回顧這個行業,一個總體感覺就是過去過多地在講技術合理不合理,而不去關注管理、模式、產品、執行力合理不合理。我們現在要求在戰略規劃、經營聚焦、業務路線、產品企劃上要花更多的精力,對照許多項目落地的現實,純粹說技術含量、技術貢獻,其實所占的比例非常小,怎么讓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更有價值、更被市場認可、更被客戶認可,這是需要系統布局、系統策劃的,這才是核心能力的根本。所以我覺得,時刻準備著,讓自己處于一個比較好的狀態。不要找理由停下來、等一等、一味地等。你還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平常你沒有注意到的事情,這也是當下可以做的。
“不能為了裝配式而裝配式,這是我們一直強調的,不能一味追求預制率。”
BIC展會小編:
提到技術含量,我想請教一下,今年寶業是否把建筑拆分成各個系統,比如結構、屋面、外圍護、機電、內裝來形成產品?有沒有某一塊的技術在研發?
夏總:
這個我們都在集成。只要客戶有需求,我們會集合專業領域的小伙伴,一起來推進參與。圍繞我們的企業定位、未來戰略,我們的目標就是打造一個“融合共生”的生態鏈,不是什么都自己去做。第一沒那么多精力,第二沒那么多專業人才,你未必做得過別人。各個專業領域找到和我們合拍的能長久合作的,推進材料的連接、設備的連接、工藝的連接、專業的連接,進而形成融合共生的協同化、集成化平臺。這么長的產業鏈,我們要做的一件事是:站在產業鏈頂端,真正替客戶負責。有時候是對自己負責,因為我們本來就是開發商,是“科技建筑創新集成者”。有時候客戶是政府、是企業,替他們負責,不是負一個結構方面或其他專業方面的責,我們替他從項目策劃、定位、設計、把控、采購、管理、生產制造、現場施工裝配、各個專業的交叉管理、甚至后面的運維,在每個環節上幫他去優化。可能按照他原有的傳統做法,比如一個項目花5個億、3年時間,通過我們優化整個產業鏈,可能只要花4.5個億、2年交付,它還能呈現更好的品質。再比如和藝術的結合,更具現代感,設計風格更滿意,軟裝更具藝術水準。甚至功能空間方面,不僅滿足目前,還要滿足未來需求,給他創造更多的價值。同時成本下來,進度加快,把各個專業之間的返工、重復建設幫他避免掉。業主沒有這么多專業人員、復合型技術管理,當初考慮不到,我們幫他考慮到。節省成本、節省時間,甚至為他提升品牌。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在做頂尖的事情。
我們的建筑工業化研究院在圍繞材料、工藝、信息化、結構、機電、建筑產品研究方面,打造整個具備EPC綜合管理能力的核心大腦。這個核心大腦,在每一個項目、每一個服務上,都能創造出價值,而不是拿著一個灌漿套筒、一個雙面疊合去跑市場。這種具體的部品部件或材料銷售、經營,在當前時代,是很低級的經營方法。我們要堅決做系統性的,好比造汽車,我要打造的是奔馳寶馬的科研中心,下面的產業鏈都按照科研中心的標準要求去執行。這些標準要求不是一個零配件生產商能提出來的,必須要是整車思維之下的標準。比如我的車定位在100萬售價,那我有相應的市場調查,有什么功能、性能、風格,面對什么層次的客群,都要按照邏輯和規律來,再反過來定什么材料最合理、什么效果最好?,F在行業內還存在大量的參與產業鏈的一環、就來做整個大產業的事情,這就本末倒置了。我們做得多、投入大、學費交了不少,體會也深了。不能把裝配式建筑或是建筑工業化純粹當作解決一個行業問題的唯一方法。只有你具備這樣的系統能力、產業鏈策劃及驅動能力,你才算獲得了你自己的模式和方法。只有裝配式系統技術實現了做得漂亮、節省成本,才算真正做對了。假如按照你理解的裝配式去做,質量問題、遺留問題、成本問題、通病問題都沒有很好地系統化解決,那等于制造了很多問題,那還不如原來的。不能為了裝配式而裝配式,這是我們一直強調的,不能一味追求預制率。
BIC展會小編:
以前我們的連接是結構預制與現澆的連接方式,現在更像是建筑中不同專業的集成能力。
夏總:
是的。隨著大家對裝配式不斷了解,項目不斷實踐之后,就有比較了。哪個好哪個適合,沒有包打天下、一勞永逸的東西,不要太拘泥于裝配式這幾個字,要在政策的要求下,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
“造出好房子、好建筑,一定能產生巨大的社會價值。”
BIC展會小編:
比較好奇寶業是施工總承包起家,逐漸拓展到地產開發。作為地產開發企業、施工總包企業,后來又去做PC裝備,算是行業內唯一的一家,做這個嘗試的初衷和愿景是什么?
夏總:
這就相當于我們內部企業自己做信息化平臺一樣。這只是賦能我們自身發展的一個工具,不是我們主業。我們內部有這樣的需求,從企業角度來說,通過投入和產出對比,我們覺得值得。
BIC展會小編:
去年曾問過您,寶業對“雙面疊合”的標準設立、體系和裝備研發的期待與回報,回答的并不是那么明確,今年呢?
夏總:
我們不想靠這個賺得盆滿缽滿,要想賺錢那還不如做房地產。但做房地產也未必賺錢,限價一限,有時候成本還算不過來,主要是內生需求。我們有多條進口流水線(編者注:寶業擁有如德國全進口安夫曼Avermann流水線、德國沃樂特Vollert自動化PC流水線若干條),如果發展過程中全部裝備都靠進口,不如我自己做一塊內部共享。假如有多余的產能,還可對外出售。雙面疊合剪力墻體系當初是住建部提議我們做國家標準,但當初我想編到國標后整個行業就沒有門檻了。后來我們董事長說,這個技術沒有什么值得保留的,我們也是從德國學習,經過大量研究、工法和課題總結而來。在這個基礎上,就像自己的小孩一樣,投入越多、要求越高。我們投入了很多,有點舍不得,但是從發展的角度,現在大家都來做,我們也不靠這個技術放在口袋里賺錢,市場做大了,我們也有很多機會。
其實好多業主、建設單位有了比較之后,現在覺得“雙面疊合”還比較靠譜,能解決現在存在的很多通病問題,我們的同行好多現在也在做這塊了,我們把國家標準建立出來。我們董事長說過,假如這個技術能造福于一點點行業的發展,造福于我們的業主,也是好的。讓它發展和應用,這也是企業的社會責任。這個行業好了,市場大了,我們是奠定者,這個身份還是在的。對于這個技術的使用、應用,我們整體上更全面、成熟一點。
BIC展會小編:
目前形勢下,諸多企業都在積極吸納人才以支持企業快速投入正常生產,貴司在人才戰略方面是否有一些新的部署?哪類人才最為急缺?
夏總:
人才方面,每家企業有它的側重點,不同發展階段側重點不同。就像我們上海研究院2013年成立,因為做這塊,人才第一,光有錢沒有人才,做不出來;有人了還要有項目支撐,有項目才能實踐,技術在PPT文檔里永遠沒有價值。所以從人才角度講,我們一開始技術中心研究院先行。做基地工廠其實很容易,只要有土地基建設備,一年就搞定了。但是人才培養沒那么簡單,不是拿來就能用的。針對建筑工業化的未來形勢,現在能有這方面能力的不多,都需要轉化、結合。企業文化、個人能力、專業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等各方面都需要。和客戶不能光講技術,要結合技術,解決他的困擾問題,這樣才能得到好的反饋。我們2013年成立,主要以結構為主,到2014-2015,我們強調的是建筑工業化兩提兩減,綜合技術能力、綜合管理能力。目前項目應用上面,更多的強調集成融合能力,不是簡單照搬照抄,而是要能創造價值、提升性價比。每一個技術人員不能停留在某一個專業領域,要把這些領域串聯、并聯起來才算真正成長。
我們的合作伙伴,國內的上海建科院,中國建科院,華建集團、同濟大學、清華大學都是國內第一梯隊,國際上比如日本大和、和我們供應鏈相關的,也是第一梯隊。日本大和背后是將近5000家左右的供應商,非常有價值。我們和德國的西韋德、巴斯夫、拜耳等等開展戰略合作。國家在提倡高質量發展,不能再是卷起褲腳的農民工了。說穿了,是原先日子太好過了,行業沒有倒逼,加入WTO后,我們這個行業還是很封閉,國際巨頭也進不來,不像汽車其他行業,進來馬上改寫行業和產品標準。建筑行業的這個背景和水平,恰恰說明后面的提升空間是巨大的。
造出好房子、好建筑,一定能產生巨大的社會價值,也能促進政府不靠賣地發財、開發商不靠地價升值發財、老百姓不靠炒房發財,我們要以品質、以質量為榮。圍繞消費者、圍繞客戶需求,用工業化的手段、科技的發展,不是用多么炫的高科技、花更多的代價,而是用不多的投入帶來產品的顛覆性,對人的生活的改變是巨大的。我們對外一直講:“住宅改變了,社會也改變了。“住宅的觀念變了,建造的方式改變了,人的心情改變了,居住的舒適度會得到提升,人的素質也會迅速提升,社會也會大大進步。在這個時代,我們始終覺得在要做比較有價值和超越行業、更有意義的事情,我們的團隊也是干勁十足。
“不能為了裝配式而裝配式,這是我們一直強調的,不能一味追求預制率。”
BIC展會小編:
改變思維方式就會改變行為方式。記得2018年我第一次來采訪您,還在說裝配式建筑的痛點,今年就完全顛覆了。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夏總:
我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有些問題已經解決了,有些問題不再困擾了,甚至放一邊了,沒必要糾結了。有些可能更重要了,擺在眼前了。其實每個行業,每個企業一樣,核心是怎么合理化地配置資源,這些資源每家企業都不一樣,比如資本的資源、人才的資源、市場的資源、技術科技的資源,怎么配置這些資源,需要去平衡。千萬不要讓目標和資源的配置形成巨大落差。就像人一樣,年薪100萬要過上最頂尖的富豪生活,100萬年薪也不低了,但是他會很痛苦,看著別人過著奢靡的生活,他達不到就很痛苦。但是有些年薪10萬的過得很開心,這和他的目標和理念是匹配的,企業也是同樣的道理。
圍繞產品的綜合性能,建筑這個產品做完了多多少少都有遺憾,怎么把遺憾減少一點,不同企業的能力建設、管理水平不同,前期多投入,后面可能更順利。前面匆匆上馬,后面邊做邊改邊反復,往往結果事倍功半,怎么做到事半功倍是我們要做的課題。
構件生產、建筑施工、設計院各自的算盤和目標有時候是背離的、割裂的,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融合”,我們2020年的經營主題就是“融合共生、深耕跨越”。寶業在這個領域要做到三位一體,一個大腦之下,協同、融合、高效工作。建筑工業化研究院作為技術中心,要整體做好對于核心戰略、核心業務的協同服務,整體支撐集團技工貿路線及企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