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建筑產業化不光是PC ,還要全鏈條高站位
中房報
“現在建筑業的生產方式太低、太落后、太傳統,產業化是我們極好的機會,對于這一難得歷史機遇,要抓住。”6月1日,在由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主辦的建筑產業現代化國家建筑標準設計首次宣傳貫徹培訓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王寧談及對現代建筑產業化的看法時如是表述。
作為建筑業主管單位,住建部非常重視產業化的工作,并積極推動產業化發展。此外,各地方政府也極其重視產業化工作,這從沈陽、合肥、濟南、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如火如荼開展建筑產業化工作的熱情中可見一斑。
盡管從國家和地方政府層面促進建筑產業化發展的力度不小,且前景廣闊,但其實際應用和推廣仍然遭遇諸多挑戰。
“站位太低”
首先是發展理念存在誤區。
王寧直言,如今很多人將產業化僅限于或更多地放到裝配式混凝土(PC)結構,而忽視了更加節能環保的鋼結構與木結構。更嚴重的是,不少人把產業化等同于主體結構的工業化,但對內部裝修和主體結構協同發展重視不夠。
更有甚者,將產業化著眼于施工過程,沒有考慮建筑業全產業鏈的整合和發展。“站位太低”,他對此如是評價。
在他看來,要從建筑材料開始,包括材料、設備、設計、科研、施工、安裝等全產業鏈,從上游到下游通盤考慮,內外裝修一體化,混凝土結構、木結構、鋼結構全面發展來認識建筑產業化。
但現實中,產業化鏈條上各環節各自為政,業主更是希望工程肢解得越多越好,因為拆解得越多權力越多,利益自然也就越多,這都不利于產業化工作的推進。
此外,當前建筑產業標準化推廣力度也不夠。從市場反饋信息來看,目前產業化技術體系繁多,僅浙江某地就已經有5個技術體系,且還有繼續發展新體系的打算。
這也令業內人士十分擔憂,因為體系太多未來或將面臨不能兼容的尷尬。為此,住建部早在2014年便啟動建筑產業現代化系列國家建筑標準設計圖集的研究和編制工作。此次會上發布的建筑產業現代化國家建筑標準設計(第一批)圖集就是此項研究工作的初步成果。
據悉,該標準圖集內容涵蓋了裝配式混凝土剪力墻結構設計指導、通用預制構件及連接節點詳圖等,首次形成全國通用裝配式混凝土剪力墻住宅結構體系和首套全國通用住宅系列預制構件。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工程系副教授趙勇告訴記者,“做工程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依葫蘆畫瓢’,有好的葫蘆,才能畫出一個好的瓢,一個不漏水的瓢,這對工程人員來說很重要,而這個好葫蘆就是這些標準圖集。”
王寧也表示,不要做那么多體系,要在標準圖集體系里面進行。產業化技術體系太多了就無法通用和兼容,那如何實現社會化?沒有社會化就無法量產,沒有量產又哪來規模,沒有規模成本如何降低,怎么會有管理水平的提升?這樣就會走到一條死路上去。
好政策要與實際對標
的確,標準圖集的出臺在整個建筑產業化內開了一個好頭。
與此同時,國內建筑產業化的技術體系也正逐步完善。截至目前,從國家到地方,陸續出臺各類技術標準超過70多項,包括設計、構建、施工、質量驗收等多方面。
此外,各地還不斷出臺政策措施來為產業化保駕護航。至今,全國共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18個地級城市已經頒布了68個各種指導性文件,從規范、財政、稅收和金融,有效地引導了建筑產業化的發展。
其中,吉林省某市政府曾拿出8000萬元專門引進PC構建生產企業,不僅在資金上補償,還給予土地和其他相關支持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但現在問題是建筑產業化市場還太小,構件廠產能充沛,但想用的人不多。
一組來自住建部的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到2014年國家產業化建造的工程面積1800多萬平方米,絕對數不小,但與全國建筑面積(2014年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726482萬平方米)來講,那是九牛一毛。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一方面,各個城市在初期都是以政府保障房為抓手,但這類以政府投資為主體的建筑畢竟有限;而另外一方面,建筑產業化在量大的商品房中推動緩慢。
華陽國際建筑產業化公司董事總經理龍玉峰在接受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采訪時說:“商品房工業化(產業化)過程中,從技術層面是沒有障礙的,但在理念上存下一些問題。商品房比較追求個性,而個性就意味著不標準,單這一樣就會帶來比較高的增量成本,這是導致很多房地產商在努力觀望,但不愿意提步往前的根本原因。”
他進一步解釋說,這在不太景氣的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產行業中尤為明顯,增量成本在銷售過程中得不到釋放。
上海在產業化推進中,在商品房土地出讓時就做出要求,是一種將好政策與當地實際情況有效銜接的舉措。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劉東衛表示,產業化推進后期,商品房也會全面做。
據王寧介紹,住建部力爭計劃到今年底,全國通過產業化建設的方式完成的建筑工程面積力增到5000萬平方米,翻一番以上。
單從數量上看,產業化推進的腳步便著實邁開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