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ttp://www.590269.com
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的概念就被法國建筑大師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人們就開始了建筑工業化的思考和探索。和汽車、飛機、船舶等離散型制造業一樣,“建筑產品”如何拆解成多個“零件”經過一系列并不連續的工序的加工最終裝配而成,就成了大家理想的生產場景。以日本為例,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掀起了住宅工業化的熱潮。一是在“建筑產品”的結構(即裝配建筑方面)。通過大企業聯合組建集團企業,設立了工業化住宅的質量管理標準,制定了各種標準規范,發展樓梯單元、儲藏單元、廚房單元、浴室單元、室內裝修部品構件以及通風體系、主體結構體系;二是在建造的生產流程(精益建造方面)。借鑒豐田汽車的“精益制造”理念,讓每一道工序都有標準化的模塊,工序式的模塊施工中,一個施工段或一層的工作量沒有按照流程完成,不允許進入下一個施工段或下一層施工;每一道工序沒有按照“零投訴”標準作業,不允許進入下一道工序,從而有效地控制了建筑施工質量。一步步實現其建筑工業化,擺脫了傳統的建造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雖然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也曾經進行過一段時間建筑工業化嘗試,但由于長期技術的限制和標準體系建設的缺失,再加上我國建筑業一直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且一直享受廉價勞動力的紅利,轉型的動機不強。因此,建筑工業化的推動力不強,直到最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長放緩、勞動力成本的提升、綠色環保要求的倒逼效應,再加上人們對美好生活和個性化建筑的需求,再加上數字科技的沖擊,我國的建筑工業化才重新提上了日程。但時過境遷,我們不可能完全按照日本、德國的“循序漸進”的過程,而需要結合當前數字經濟的借鑒特征,進行新的發展路徑創新,就顯得無比的重要。
一、數字科技加速建筑業向先進制造業方向演變
“制造業是流動的產品和固定的人來生產,而建筑業則是固定的產品和流動的人員來生產”,建筑業與制造業相比較來看,不同之處在于建筑業具有典型的項目型特征,同時還有建設周期長,資金投入大,項目地點分散、多專業、多關系方、流動性強等特點。這種“分散的市場、分散的生產、分散的管理”的產業特點,大大增加了運營和管理的難度,也致使建筑業很難像制造業一樣實現“流水線大規模生產”,無論在“工業化道路”還是“數字化變革”上都與制造業較大差距。對比制造業,建筑業的機械化水平都還存在較大差距,卻又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電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多重“沖擊”,故呈現“多期疊加”的表現特征。一方面表現在既有落后的“半手工、半工業的”的建造模式和管理模式,也有基于“BIM+云大物移智”等信息技術催生的企業信息化、數字施工和智慧工地等類似先進制造業的新興產業形態。
但是隨著“BIM+云大物移智”等相關數字科技發展,數字化正在反促進加快建筑業向“工業化”演變,呈現和工業4.0等高級形態的趨同性。主要包括:一是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項目管理理念向建筑業滲透。類似先進制造領域的,通過系統生命周期管理(SysLm)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在建筑業逐步開始步入實踐,這主要表現在BIM技術的成熟,能夠集成建筑生產系統和建筑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而且實現三維可視化模擬與表達;二是一些先進制造領域成熟的解決方案和范式在向建筑業滲透。如:“數字孿生、協同設計、個性定制也開始受到大家重視,并開始在應用實踐;三是生產設備的智能互聯。先進制造強調把智能控制 系統、通信設施通過信息物理系統(CPS)形成一個智能網絡,使得產品與生產設備之間、不同的生產設備之間以及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間能夠互聯。這一點在建筑業的智慧工地建設上也開始得到體現;四是協同制造的形態向建筑業滲透。建筑業生產組織模式也開始出現從“串型結構”向基于BIM等平臺系統的,從分析、決策、規劃設計、審批、構件生產、智慧建造、智慧應用集成、智慧運維等全生命周期的協同的“環形結構”。隨著科技的發展,建筑數字化將向日益成熟的狀態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機器人、3D打印技術、虛擬現實等的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建筑業越來越來呈現出和先進制造趨同性,我們不得不驚嘆,這不是就是制造業想要的工業4.0嗎?
二、個性化定制建筑成為可能
數字經濟時代,如果問一下人們需要什么樣的產品?整體概括起來無非包括以三點:一是極具個性的定制產品。在數字時代,個性訴求將替代共性需求,更多的用戶需要符合自身獨特個性的產品,同時又能體驗到整個產品的設計、生產過程。產品的“供應者”企業的競爭戰略應更側重于與消費者的連接和互動,通過搭建個性化定制化平臺、增加用戶的參與感,改變品牌企業供應鏈的組織和運營方式,轉而要求實現更靈活、更可靠的柔性生產和交付能力。例如,青島紅領集團開創了服裝大規模定制生產的先河。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建成了顧客直接面對制造商的個性化定制平臺,在快速收集顧客分散、個性化需求數據的同時,消除了傳統中間流通環節導致的信息不對稱和種種代理成本,極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從而實現了零庫存、低投資、高回報率效果,而且增強了客戶黏性。二是極高品質的產品。除了設計精巧、加工精細、使用方便和性能可靠等傳統指標外,如何融合綠色、健康等設計理念及新型材料,將日益受到人們的追捧。這些年許多企業也在傾注精力打造爆款產品,在產品設計和工藝上絞盡腦汁,積極開發和尋求新型的更綠色、更宜人的新型材料,以獲得用戶的青睞。三是極致的場景化體驗。未來的產品將更加強調,構建體驗化的數字場景,無論是用戶從產品在設計階段的參與感,還是在購買中的體驗過程,還是在實際使用中的分場景適配,用戶更注重的體驗上流暢與豐富。以上的消費趨勢,對于建筑這種“特殊的產品”確實是一個難題,如何積極的改變過去的思維,從新的角度看待問題,并定義建筑就成為了一種關鍵能力。
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傳統建筑業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
一是在設計過程中“參與缺失”。建筑的終極用戶缺少參與,不能充分按照自己的美化愿望設計自己的生活場景,常常被迫選擇市場的已有的“千屋一面”的產品。也渴望開發商能根據自己的建筑需求“量體裁衣”,深度的表達自己的訴求,并在實際中展現。
二是消費體驗中的“諸多無奈”。購房時的“無奈”以及二次結構拆改和裝修帶來的安全隱患;設計變更頻繁且和工程經常返工,難于保障工期和質量,難于規避隱形消費陷阱;同時又無法預見各類隱蔽工程的線路、走向與位置,更難于預判家中設備故障、管線老化等問題,無法提前通知物業及時提供維修服務。
三是生產過程的“環境破壞”。建筑業高消耗、高能耗的問題日益突出。據統計,目前建筑活動造成的污染約占全部污染的三分之一(40%左右),建筑垃圾每年高達數億噸,建筑業碳排放占全國總排放 50%。建筑運營過程中造成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消耗,約占社會能耗的三分之一(40%左右),同時既有建筑中 95%以上又是高耗能建筑。可以說建筑是能耗和碳排放的大戶。建筑生產過程對我們的綠色環境形成巨大的破壞。
四是建筑產品的“問題重重”。由于建筑工程中的層層分包,項目過程不透明,難于監管,導致建筑質量出現問題,如:墻體滲水、墻面空鼓、層高縮水等現象普遍存在,這已經成為業內心照不宣的“通病”。甚至很多大宗建筑配套設備、部品難于運行通暢,七分安裝,三分維保,如果不注重后期的運營和保護,也會埋下建筑安全的隱患。
隨著BIM+云大物移智等科技的發展,人們未來--不但可以通過數字建筑平臺的,按照自己的個性化訴求,參與協同設計,并深度體驗未來的建筑理想、并通過數字虛擬生產、數字虛擬施工提前了解到建筑的生產過程,通過虛擬運維提前了解到建筑的各種運維狀況,最后再通過工業化的建造方式在物理世界中建造出實體建筑。最終實現個性定制的建筑產品。
三、建筑業未來構想
暢想未來,我們不妨大膽定義下:如果說手機是人的智能終端,汽車是人類位移工具的話,那建筑就是人類活動的平臺和載體,這三個“要素”相互連接,共同編織成我們未來的智能世界。同時它們三者間又相互“跨界融合并向近親性演繹”,如“汽車是有輪子的建筑”、“未來汽車是有輪子的手機”、“建筑卸掉輪子的汽車”、“未來建筑是巨型的智能手機”…..等不僅是比喻,更多是真實的現象(開個玩笑:當然您也可以說建筑是鋼鐵混凝土做的“衣服”,衣服是布料做的柔軟建筑,紅領集團不就是把衣服拆分成一個個“構件”,實現了智能化、個性化定制嗎?)!對于建筑從業者來說,主動思考并積極尋找彼此之間的相關性,可以有助于我們重新理解建筑和建筑業。可能一覺醒來,你會發現建筑已經不是你眼中的建筑!曉軍(建造3.0君)大膽提出了以下幾個猜想,供大家拍磚!
1)猜想一:明天的建筑可以個性定制。您可以打開手機,安裝一個“建筑定制APP”,并戴上VR眼鏡,您就可以在BIM模型上用語音或肢體語言與地產商、施工企業等進行溝通和協同設計,一起打造好包含建筑產品和過程的“全數字化樣品”,然后直接就可放入購物車等待著你的建筑產品。
2)猜想二:明天建筑業將誕生京東和天貓。喜歡了買買買的您這下有福了,在未來房子是“設置了時間編碼的組合郵包”,每個郵包就是一個“大小不一的郵包”。當你把“建筑數字樣品”放入購物車后,剩下的時間您可以在平臺上時不時的看建筑的生產過程,每個建筑“郵包”的位置、相關責任人……直到“郵包組合完畢”,您再點一下簽收,您的房子就完全交付了。
3)猜想三:明天建筑將達到工業級品質:隨著建筑工藝等技術的發展,未來的建筑產品的品質提升到像手機、飛機、汽車等工業品一樣的高質量與高品質。無論是建筑結構、機電安裝還是裝飾裝修等的精度都能達到毫米級,真正使建筑產品達到工業級品質。
4)猜想四:明天建筑是巨型的智能手機。所謂的手機只不過是把建筑縮小數百倍或千倍,同時把功能空間變成二維化,然后后用程序設置了一個“數字應用功能”而已。未來的建筑必然像智能手機一樣,每個家居上都連著一個超級APP,可以檢測您的健康情況、可以為提供學習服務、可以為提供數字娛樂………
5)猜想五:明天建筑是智慧生命體。明天的建筑都將有一個智慧大腦,學習主人在建筑的活動習慣和情緒,通過自學習,不斷優化家居生活,可以根據主人的心情變幻屋內的顏色,成為了可感知、會呼吸、有意識、能節能、會管理的“建筑生命體”。
未來已來,只有相信才可以提前看見。建筑是建筑,是20世紀前人類的認知;建筑已經不是建筑,是21世紀的認知,就讓我們打開腦洞暢想一下吧!因為它關乎你我他。
2019年11月21-23日,以“智能制造,數字建造”為主題的第八屆亞洲國際建筑工業化展覽會邀您現場體驗數字建造,新興科技給人類居住環境增添的未來感。
轉載聲明:本文轉載曉軍視點 作者:李曉軍